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另外30万秦军西赴广西地区与当地的越人作战,虽然击毙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然而持续三年的征战却失败,连主将屠睢也在战争中被杀。
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委赵佗任龙川县令。赵佗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极力安抚当地民众。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中原人与岭南人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
赵佗南下的时代背景,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收编了大量原本不属于秦国的军队和民众。为了消耗这些不稳地因素,也是为控制六国旧地的秦军腾出军屯土地,他们被大量征集,攻入南方的百越。赵佗自己就是不是一个秦人,但应该是一个六国的地方土地贵族。他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南海郡的郡守,控制了相当于岭南三分之一的地盘。他手里的秦军数量很少,基本上就是六国尤其是三晋来的遗民为主。
在秦末的乱世中,赵佗第一个在岭南下手。他首先封闭了向北最快的水路通道,然后发兵突袭了其他两个郡的秦国官方部队。这些部队同样只有少数是秦人,大部分则是六国遗民。他还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与旧的百越人势力达成了协议。这样,他建立起来的南越国就是一个北方六国军事人员与地方的百越贵族共治的地方联邦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赵佗在一开始是可以效仿中原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的。
当然,在汉朝确立了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后,南越国被迫加入了新王朝的朝贡体系。后者明显以大秦帝国的政治继承人自居,不会允许南越自成一系。尽管为了稳定天下大局,汉初其实将关东各地分封给了自己同系的地方诸侯王,但是却不会容忍另一个皇帝存在。
赵佗非常审时度势的取消了帝号,只在自己内部以此称呼自己。南越国的原先的地方贵族,自然在这个南方的小天下里,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没有他们的支持,居于上层的三晋与楚人,根本不能维系统治。他们的权力代言人,也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权臣吕嘉。
但在汉朝逐步消灭了关东诸侯的反抗势头,并将匈奴的威胁稍稍解除后,南越国本身就成为了下一个目标。家天下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让容忍一个独立的南天下继续存在。南越国自己本身也因为出身问题,分化为中原派与百越派。前者实际上由被汉朝教化的政治人质与外戚为主,后者以百越地方势力为主。
最终,后者也就是本土派的得势,让汉朝找到了发兵攻打南越的理由。随着南越的覆灭,汉朝的郡县制贯彻到了一些过去六国遗民开发的地盘上。但在这些郡县的周边,依然有很多百越当地人的独立小团体存在。这种转化过程还需要几百年时间来慢慢推演。一直到后来的南北朝末期,隋朝军队攻破陈朝的建康城时候,岭南当地还有非常强大的自主势力。甚至在唐朝时候,广州都是一个本土与海上外来文化昌盛,多过中原影响的边区大城。
所以,当地的百越人大部分其实一直没有离开。他们就一直居住在原先的土地上,或者迁徙到附近不远的区域。他们的后代中的大多数,至今任然生活在当地。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百越人因为失去家园不断迁移南下,在东南亚开枝散叶,生根发芽,但是如果说今天的东南亚就是那时候赶过去的百越人,那绝对是以偏概全,百越人在此之前,早已广泛的分布于东南亚了。举几个例子:
凌纯声教授在《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中推断:经过楚国灭越国,秦始皇灭楚国并且开发岭南以及汉武帝灭南越、东越之后,百越民族离开大陆舞台,迁移到南洋众多岛屿,并成为印度尼西亚系土著的来源。
学者陈国强考证,百越族越海进入台湾,又从台湾迁移到菲律宾,大家看地图就会发现,台湾最南部的兰屿,和菲律宾最北的岛屿依巴叶岛距离只有30公里。
当地流传着兰屿人迁移到依巴叶的传说,据说在晴朗的天气里,依巴叶岛的居民可以听见兰屿的公鸡啼鸣。更有力的证据是,菲律宾发掘出的石锛和台湾,我国东南部发掘出的古代工具极其相似。
学者许肇林则在《泰国泰族探源》中指出,泰国的泰族和中国西南的傣族,都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掸泰族。掸,泰,傣都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现形式。而百越人短发纹身,种植水稻,龙舟竞赛等等风俗,至今在这些地方都有一些痕迹。
语言学家把泰语,壮语和傣族语做了比较,发现在两千多个常用语中,三种语言有500个词汇相同。傣族语言和泰族语言相同的更是达到了1500个。说明三种语言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母语:越语。
另外在语法结构上,掸泰语中倒装形式特别常见,这个是和汉语语法有明显区别的。只有粤语,潮州话这些古越语分布地的语言中保留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是:公鸡叫做鸡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