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去认识一些“职业父母”,给孤弃儿童当父母,是他们的职业。
这是我国多地儿童福利院正在尝试的一种养育模式,被称为“模拟家庭”或“类家庭”,目的是为了弥补这些孩子,或被遗弃或因其他原因成为孤儿后的情感缺失。
包括我们江苏在内的全国多地儿童福利机构都在推行 这种有别于传统集体养育,被称为“模拟家庭”或者“类家庭”的新型养育模式。
在我生活的南京,南京市儿童福利院早在2006年就曾推出了"类家庭"养育模式;同在江苏的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则从2013年开始面向社会招募爱心父母;浙江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则是2021年启动的这一项目。
而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探访的广东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则是从2018年5月启动这一项目的。惠萍夫妇是这个项目的第一批员工。
惠萍和家里的两个孩子
54岁的惠萍家,有四个性情各异的小男孩。
老大9岁,是个小学霸,个性敏感,心思细腻,有很多奇思妙想。老二和老三身上有花不完的精力,一个喜欢在地上打滚,一个喜欢跳自己研发的无伴奏舞蹈。老四腼腆可爱,但体弱多病,皮肤不时起一些小疙瘩或红疹,做了无数测试都找不到过敏原。
惠萍和丈夫带着4个孩子住在广东中山市区的一处楼房内,两室一厅,约80平方米。夫妻俩睡一个房,四个小孩睡在另一个房的两张上下床。
窗外树木参天,阳台上晾晒着一家六口的衣服和鞋子,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和字母表。
展开全文
每天,惠萍轮番接送四个孩子上下学,打点一日三餐,晚上送孩子上辅导班,周末送孩子上兴趣班,把家整理得窗明几净。
一切似乎跟普通家庭没什么两样,但这其实是一个为福利院孩子设置的“模拟家庭”。
惠萍夫妇跟这四个孩子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月薪4000多块的“职业父母”。
在国内,“模拟家庭”的操作模式类似:福利院提供免费房屋,让每对夫妻分别和3——6个孩子共同居住,照顾孩子们日常起居。
模拟家庭的岗位设置 也很特殊,绝大部分都只有妻子领薪水,是领工资的“全职家庭主妇”。丈夫则可以外出工作,相对自由,但下班后通常得留在家中,充当父亲角色。
虽然这些年全国不少福利机构都在推广这种养育模式,但总体来说,“模拟家庭”还是个相对小众的议题。
“职业父母”真能替代缺失的亲情吗?这些“类家庭”又是如何生活的?
这些个基于美好愿景创造的“家园”,能否真正给孩子们提供庇护呢?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节目
2025.0110《他,24岁,误触辐射源面临截肢,
行业乱象,害了他…… 》
2025.0109《演员王星获救了,还有数百名“星星”被困缅甸,
他们也亟待解救 》
2025.0108《走进3000户家庭的他们,看到的“囤积癖”日常 》
赞赏、分享、点赞、评论,总有一种互动方式适合你
本节目广播播出时间
首播: 周一到周五 Fm106.9、AM1008 南京新闻广播 19:00
复播:AM747、Fm94.9 包头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次日14:00、19:40
其他播出平台:在南京 “紫金FM”、网易云音乐
本期推送图片来源:新周刊、网络其他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本节目音频
联系合作,请在后台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